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家邁克爾古爾文教授(Michael Gurven)數十年來深入玻利維亞的原住民部落,與居民共同生活。他發現,這些原住民遵循傳統的生活模式,不但健康狀況極佳,也不常有心臟病及失智症等慢性病。他進而把族人的生活習慣歸納為4大原則,供現代人做為長壽的參考。
多社交
據《商業內幕》報導,古爾文指出,與狩獵採集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人類的進化就是為了合作。在蒂馬內(Tsimane)部落中,多代人共同分擔日常任務,例如狩獵、捕魚、備餐和照顧小孩。古爾文教授發現,部落成員不分年齡層,幾乎不間斷地社交,讓他印象深刻,「這啟發我們重新思考老年人在社會中的角色。」
終身學習
壽命最長的人普遍都有持續學習的習慣,例如每天看報的百歲老奶奶,或周遊世界的91歲祖母。部落社群中,長者活躍於文化傳承與技能分享,這份投入和使命感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
重要技能需要數十年才能熟練,包括生存技能(狩獵、農耕、烹飪、醫療)以及文化技能(藝術、說故事),這是人類的特徵。相較之下,黑猩猩等近親祖先學習生活技能的速度快得多,也更快老化。人類能活到七十歲以上,才有足夠時間累積技能並收穫努力的成果,這正是終身學習的價值所在。
健康飲食不必複雜
蒂馬內部落以心臟健康聞名,而這與飲食習慣有關。他們的主食包括米、玉米、地瓜和大蕉,搭配水果、堅果、魚和野生肉類。
古爾文點出,原則為「少吃無用的熱量食物,多吃天然食物」,另外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最優飲食,重點是吃真正的食物、適量、不浪費。古爾文平日不完全模仿部落飲食,但習慣控制鹽分和份量,並避免喝汽水。
持續運動
過去的狩獵採集者並非全天進行高強度運動,而是以大量輕至中等強度的日常活動維持健康。現代人平均每天約走 5000 步,而蒂馬內部落成員平均每天走 17000 步,包含採集果實、狩獵與捕魚等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