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作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加上近期又出現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早發癌症患者逐漸增加,有愈來愈多20到30多歲的年輕女性,被診斷出乳癌,其中不少人往往正處於家庭育兒或職場奮鬥起步階段,結果就遭遇大病襲擊,在治療過程中女性該如何在休養與工作抉擇,也成為病友們的課題,對此,台中市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說明,乳癌治療週期長,若工作性質較為彈性,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持續工作,反而有助於心情穩定與治療順應性,不要只想著「完全休息」或「全力上班」,而是找到彈性策略。
乳癌是什麼?高風險族群、徵兆?
吳玉婷說明,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主要是乳房內細胞出現不正常的增生與惡化,常見徵兆包含乳房或腋下摸到硬塊、乳頭有分泌物或凹陷及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樣改變或潰瘍,不過吳玉婷提醒,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定期乳房攝影與自我檢查非常重要,即便是良性診斷,仍須持續追蹤,才能避免遺漏惡性變化。- 乳房或腋下摸到硬塊
- 乳頭有分泌物或凹陷
- 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樣改變或潰瘍
- 乳癌家族史、帶有BRCA基因突變
- 初經早、停經晚,或從未生育、哺乳
- 長期暴露於高濃度荷爾蒙
- 肥胖、飲酒、缺乏運動
年輕女性也要小心乳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乳癌並非中、老年婦女的專屬疾病,吳玉婷說明,台灣乳癌確實有年輕化的趨勢,每年新診斷的乳癌患者中,約有8到9%是40 歲以下女性,大約會出現1500到1800名的年輕患者。且台灣的乳癌患者診斷年齡與好發年齡層,比起歐美國家都偏低,吳玉婷表示,台灣乳癌患者的中位診斷年齡大約在 50 歲左右,美國則為60到70歲,台灣的乳癌高峰年齡區間落在45到69歲,比起歐美的55到75歲,都早上不少,為了因應這樣的趨勢,政府已將乳癌篩檢政策向下延伸,現在40歲起就可以做乳房攝影檢查。
乳癌致死率、康復率?治療方式?
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致死率在女性癌症中也僅次於肺癌,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不過吳玉婷表示,康復率與診斷期數有高度相關,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乳癌五年存活率約88到90%,若能早期發現,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更是超過95%。接著吳玉婷進一步補充,現今乳癌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腫瘤或全乳房,利用化學治療殺死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也可透過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還有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以及免疫治療靠免疫系統辨識並攻擊腫瘤細胞。
化療副作用?工作與休息如何選?
針對抗癌過程會經歷的各種治療方式,吳玉婷強調,這些主要是「消滅腫瘤細胞,並非直接讓身體變得健康」,因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腫瘤縮小或消除,更重要的是患者能夠培養出更好的飲食習慣,需要結合藥物之外的照顧,包括飲食調整、運動介入、生活習慣改善及心理支持。只是化療過程中,病患常要面臨疲倦、免疫力下降、噁心、掉髮、白血球降低,另有些人會出現味覺改變或皮膚乾燥,加上乳癌又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患者才剛進入職場起步,或是剛為人母階段,要怎麼去抉擇,成為病患們常見課題。

而負責評估的吳玉婷分享,治療期間要不要繼續工作,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主要取決於身體狀態、工作性質、經濟考量,若白血球低或疲倦嚴重,就建議休息,如果工作需要長時間勞力、熬夜,或處於高感染風險的環境,只要經濟狀況允許,適度請假與休息會更安全。
相對地,若病患工作性質較為彈性,好比文書或遠距處理,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持續工作,反而能維持生活節奏、減少孤單感,也有助於心情穩定與治療順應性,吳玉婷提醒,經濟壓力大時,彈性工作能減少焦慮,不要只想著「完全休息」或「全力上班」,而是找到彈性策略,例如調整班表、分段完成工作,這樣既能顧及健康,也能維持生活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