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陳先生兩個月來飽受「胸口拉扯疼痛」與「胸悶」所苦,尤其在從平躺起身時症狀最明顯,就連翹腳時右腿也會被牽痛。儘管他的胸腔與心臟檢查均未發現異常,卻始終找不到解方。後來經親友介紹轉向中醫求助,才發現問題出在隱性胃食道逆流。
隱性胃食道逆流的典型表現
收治病例的吳文誠中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成年人約有10%至20%罹患胃食道逆流,而隨著飲食西化、作息不規律、肥胖人口增加等因素,盛行率逐年上升。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包括火燒心、酸水逆流、打嗝或吞嚥不適等,許多患者會因此就醫,接受胃鏡檢查或服用抑制胃酸藥物。
隱性胃食道逆流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由於隱性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模糊且不典型,患者常常輾轉於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耳鼻喉科、甚至復健科之間,做了許多檢查卻始終找不到明確病因。吳文誠表示,臨床上這群病人最大的痛點在於檢查數據正常,但症狀卻持續干擾生活品質。許多人被告知「心臟沒問題」、「肺部檢查正常」,卻依舊飽受胸悶、咽喉不適所苦,進而產生焦慮,甚至懷疑是否心理因素所致。事實上,這些症狀往往正是隱性胃食道逆流的警訊。
吳文誠解釋,隱性胃食道逆流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症狀和一般人對「胃病」的印象完全不同。典型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有火燒心、酸水逆流等表現,但隱性患者卻呈現咽喉卡卡、慢性咳嗽、聲音沙啞、甚至胸悶牽扯痛等與胃無關的症狀,導致患者常先就診於心臟內科、胸腔內科或耳鼻喉科。
西醫治療隱性胃食道逆流的侷限性
在西醫的治療上,多以抑制胃酸的藥物(PPI)為主要手段。儘管部分病人能因此改善,但對隱性族群而言,藥效往往有限,加上需長期服藥,讓不少患者擔心副作用或無法根治。這也是為什麼隱性胃食道逆流常常拖延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卻苦無對策。
從中醫角度看隱性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吳文誠表示,西醫多將焦點放在胃酸對食道的刺激,但在中醫的觀點中,許多病人實際上屬於「脾胃升降失常」。這意味著氣機無法正常上升與下降,寒熱錯雜交織,導致出現與「胃」看似無關的症狀。
以陳先生的案例來說,他雖然沒有明顯的火燒心,卻在平躺起身、低頭時出現胸悶與拉扯痛,這正好對應古籍中所描述的「痞滿不舒、心下痞堅」。吳文誠依據脈象與病史,決定採用《傷寒論》經方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
半夏瀉心湯的古典治療時機
半夏瀉心湯最早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本用於治療「心下痞」之證,也就是病人自覺心下滿悶、脹塞不舒,時有嘔吐或噯氣,並伴隨寒熱錯雜的症狀。張仲景在原文中提到:「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心下痞堅,噯氣不除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這段文字清楚點出治療的關鍵—心下痞滿、寒熱錯雜、噯氣不舒。
在現代臨床上,這些表現常對應到胃腸道的功能性疾病與逆流相關症狀。像陳先生雖然沒有明顯胃痛或灼熱感,但長期飽受胸悶與姿勢性牽扯痛所苦,本質上仍屬於脾胃升降失常所導致的「痞證」。正因如此,半夏瀉心湯能夠發揮療效。
 經方治療讓症狀從短暫緩解到長期穩定
經過數周的中醫治療後,陳先生的症狀逐漸好轉。原本每天反覆出現的胸悶與拉扯感慢慢消退,不再因平躺或翹腳而誘發不適。最關鍵的是,這些改善不再只是短暫維持,而是能穩定持續整周不復發,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吳文誠特別提醒,並非所有的胸悶或胸口不適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服用半夏瀉心湯。若長期反覆出現類似症狀,卻在檢查中找不到異常,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透過中醫辨證施治,才能找到真正合適的解方。
◎ 諮詢專家/吳文誠中醫師
【原文請見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