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經濟與國家安全中占據了關鍵地位。美國、台灣與中國在這一領域展現出錯綜複雜的競爭與合作關係。隨著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與台海局勢日益緊張,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導者的戰略重要性愈發突出。為應對中方崛起,美國採取了包括《晶片法案》和出口限制在內的一系列措施,顯示出對國家安全與技術優勢的高度重視。《晶三角》一書深入剖析了美、台、中三方在半導體產業中的競合關係,以及台灣在國際關係中的定位。
以下內容摘錄自《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推薦序〉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耳熟能詳的新竹科學園區和台積電向來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產業。但半導體和台積電的重要性,似乎隨著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和地緣政治而更具神話性。台灣在先進半導體的全球龍頭地位,也因為台海危機可能性的增加而更受矚目。
由胡佛研究所著名的民主問題研究專家戴雅門、美國海軍退役上將詹姆斯.埃利斯,以及亞洲協會的中國通夏偉共同編輯的《晶三角》一書,由多位專研亞洲、中國和台灣的學者和專家共同著作,雖然由不同角度來檢視台灣、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但以這三角關係來討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性,有別過去傳統軍事和地緣政治角度,也讓更多經濟科技領域的人士了解台灣在全球的科技關鍵性。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建廠引來許多批評和疑問,不但台灣有被「挖空」半導體產業的擔憂,擔心有損號稱「護國神山」的台積電,美國也質疑台積電在台灣成功的模式,礙於工作文化的不同,是否適用於美國。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美國總統拜登在亞利桑那州參加的開土儀式上所說的「全球化已死」,一語道出了地緣政治正在快速改變全球半導體分工。
要更準確地了解當今美國政策緣由,如何思考與中國的科技競爭,如何思考分散過度集中生產的風險,以及台灣如何被視為重要一環,本書提供精彩的解析。
《晶三角》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products/0010998938?sloc=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