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同時也是衛福部資訊處長的李建璋,近日在臉書分享臨床經驗。他指出,上週六(20日)重返急診支援時,留觀病人竟超過130位,大廳兩側全被病床擠滿,「走廊醫學」的場景讓他直呼震撼。當天他花了三個多小時完成45位病人的迴診,最終有12人返家,6人符合轉門診抗生素治療(OPAT)的條件,其中4人接受並當天出院,「以台大醫院兩千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一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
門診抗生素治療 已有病人受惠
衛福部自8月起將OPAT(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療程為期5天,預計一年可惠及2萬人。李建璋指出,過去觀念認為菌血症需住院施打抗生素14天,但隨著醫療觀念更新,只要退燒超過48小時、病情穩定,即可降階治療甚至改口服,因此在適當時機改為門診治療並不影響病人安全。門診抗生素治療面臨「三大挑戰」
不過,李建璋也提醒,要將OPAT推廣到住院病人,仍必須克服三大障礙:- 對年長病人來說,住院環境舒適而安全,一旦排上床位就會覺得那是「權利」,要他返家治療往往有抗拒。急診則不同,環境擁擠不適,接受OPAT治療的意願相對高。
- 對主治醫師來說,住院轉OPAT並非沒有風險,一旦病人在門診治療過程中惡化,責任就必須由決策的醫師承擔,而病人如果留在醫院住院,風險則是由整個醫療團隊共同分攤。
- 對醫院而言,如果沒有補償機制,病人減少住院會直接影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