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出口立大功之下,根據南韓政府統計,台灣人均GDP最快將在今年超越南韓,時隔22年再度發生逆轉。專家分析,AI需求強勁助攻台灣,但反觀韓國經濟成長卻相對停滯,加上韓元匯率疲弱,雙方差距未來也不排除進一步擴大。

好想贏韓國,台灣真的做到了!繼台灣8月出口續創歷史新高,單月表現首度超車南韓後,預估最快今年,人均GDP將可望贏過南韓。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政府以最新統計跟台灣主計總處的數據推估,2025年南韓人均GDP約為3萬7430美元,低於台灣的3萬8066美元。人均GDP越高,代表經濟越好,不過民眾似乎有些無感。
民眾:「感覺就是加薪無感,就自己感覺就是沒有景氣好。」
民眾:「台灣來說的話,應該是半導體產業會比較好一點。」
根據韓媒報導,原先南韓政府預測2026年才會被超車,但逆轉時機提早到來。主計總處看好,台灣甚至有望在2026年跨過人均GDP4萬美元大關,來到4萬1019美元,創歷史新高。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最主要的部分是我們的ICT(資通訊)的出口拉抬。台灣的民眾是無感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參與ICT(資通訊)產業的從業人員,大概占我們整體的勞動力是不到10%。」
專家分析,台灣近年因為半導體出口帶動經濟高速成長,反觀韓國經濟成長卻相對停滯,加上韓元匯率疲弱,更讓情況雪上加霜。不過,台灣經濟成長果實恐怕無法雨露均霑。以主計總處2024年的家庭收支調查來看,目前台灣高低所得差距達6.14倍,顯示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中。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韓國他的一些主要的行業,在跟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基本上都被中國所超越。此外,美國的這些關稅措施,其實也對韓國有很大的衝擊跟影響。」
同樣牽動經濟的,還有即將登場的「超級央行周」,各界預期美國聯準會可望降息1碼救經濟,而台灣央行利率則可能連六凍。雖然台灣出口看似風光,但受到美國關稅衝擊,無薪假人數顯著增加,專家預期,央行得等關稅衝擊發酵後,才可能考慮降息,另外,房市管制措施也將成為關注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