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正式宣布從1973年起,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全球超過150個國家,會在這天響應當年主題,並且發起相關活動,呼籲大眾一起努力修復、保護我們生活的地球。
202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塑戰速決#BeatPlasticPollution
2025年世界環境日由韓國主辦,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PlasticPollution)。綠色和平指出,塑膠汙染不只是垃圾問題,更加劇三大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棲地流失以及汙染與廢棄物危機。每年估計有1,100萬公噸塑膠流入水域,微塑膠則從農業塑膠製品、汙水與掩埋場滲入土壤,甚至進入食物鏈。

台灣限塑政策23年!盤點環境部歷年管制措施
環境部自2002年起推動減量管制措施,並於2018年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及吸管等四大一次性產品提出減量或限用的期程,推動策略以「擴大管制對象」到「強化價格工具」再到「全面禁用」。


根據資源循環署的資料顯示,如以今年2025年的期程來看,購物用塑膠提袋仍無法全面限用,除了大型賣場、超市、超商等需要購買塑膠袋之外,小吃店、傳統市場仍是破口,也是限用一次性塑膠最困難的場域;此外,在塑膠吸管部分,目前政策僅內用不提供,但隨市場環境變化,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間,外送、外帶與網購的需求急速上升,導致一次性塑膠使用量大增,也挑戰了原本的減量成效。
資源循環署表示,環境部近期與企業、民間團體及宗教文化等多方力量跨域結盟合作,針對不同場域特性,以鼓勵與限制提供等策略併用,聚焦於推動重複使用與回收利用,並透過擴大二手袋使用、回收重複使用容器、建置循環杯租借系統等方式,兼顧減量與生活便利。
根據資源循環署統計,目前一次性產品減量成效為:
- 塑膠袋平均每年減少約107億個(與2002年相比)
- 塑膠免洗餐具平均每年減少約8億個(與2002年相比)
- 塑膠杯平均每年減少約4.6億個(與2020年相比)
- 塑膠吸管平均每年減少約1億支(與2019年相比)
減塑最大難關:56%塑膠袋來自市場夜市
根據資源循環署統計,購物用塑膠袋市場、夜市攤販用量占56%,但目前尚未納入管制;原餐飲業已納管,95年考量國人飲食習慣多湯水,故解除列管,惟近年餐飲業家數持續增加,為大宗使用源,加上疫情後外送、外帶需求大增,塑膠袋用量開始提高
目前,塑膠袋因回收處理體系欠缺,主要仍採焚化處理,且尚無生分解材質規範,成為減塑行動中的「大魔王」。現在能採取減量的方式為重複使用、使用替代材質、付費取得。

每人每天用2.1個,台灣每年耗掉200億個塑膠袋
台灣2002~2018年平均每人使用780個塑膠袋,平均每天使用2.1個以上,是瑞典的45倍、也是歐盟的4倍。全台加總每年得用掉200億個塑膠袋。
淨灘撿不完!寶特瓶、瓶蓋、菸蒂列海廢之最
台灣人用「塑」成癮的狀況,從海灘上的海廢垃圾中就可窺探一二。
根據環境部的資料,每一根菸蒂有高達1萬2,000根塑膠纖維,全球每年被亂丟的菸蒂有4.5兆根,當這些掉入環境中的塑膠纖維,不斷吸附重金屬、農藥、有機毒素等,最後經過層層的生物鏈,不僅危害地球,也危害人類健康。
值得關注的是,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議題部專案經理曾子郡表示,塑膠提袋曾長年占據沙灘垃圾的前三名,後來2018年擴大限用政策後,塑膠袋就掉到五名之後,明顯可以觀察出限塑政策對海洋廢棄物有顯著降低。
不過,曾子郡坦言,雖然台灣廢棄物處理設施做得還不錯,不管是掩埋場、焚化爐,回收率也是全球名列前茅,但由於外食習慣明顯,因此一次性飲食容器比例還是比較多。在最新荒野協會2023年的淨灘行動ICC數據分析上顯示,前三大廢棄物依序為寶特瓶、塑膠瓶蓋、菸蒂,若依材質分類,約有91.1%垃圾量為塑膠材質,且約75.2%垃圾與飲食相關。荒野協會認為近三年因疫情關係,外送與外帶使用大量的一次性用品,也讓海洋廢棄物組成中的飲食類廢棄物呈現增加趨勢。

海廢治理行動平台已成立7年,「2030全面禁塑」能達標嗎?
近年來,海洋塑膠垃圾問題日益嚴重,大量廢棄塑膠製品流入海洋,不僅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對人類健康與生態環境造成長遠影響。面對這項挑戰,許多民間NGO組織積極展開行動,透過海灘淨灘、教育推廣、政策倡議等方式,提升大眾對減塑議題的關注與參與。而政府亦開始推動限塑政策、鼓勵企業採用環保包裝材料,並加強資源回收機制,民間與官方的努力相輔相成,共同朝向減少塑膠汙染、守護海洋生態的目標邁進。
自2013年至2018年,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於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在北部沙灘執行ICC淨灘監測,以定點定期定時的方式持續累積海洋廢棄物數據,2018年環境部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並公布「2030限塑期程」;環資以海廢平台初始成員參與至今,期間共同討論、推動各項限塑政策,並監督一般廢棄物去化、提高回收率等相關執行成效。

「海廢平台」一年固定維護四次,且不定期舉辦交流論壇,強化海廢議題。目前,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已經更新到第三版,且方案涉及海洋委員會、環境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環境部水保司、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及農業部漁業署等部會權責,將由跨部會及公民團體共同協力執行。
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從「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及替代」、「末端攔截及移除」、「海廢現況影響、政策之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五面向著手,研提42項行動方案,結合政府機關與公民團體之力量,共同推動與執行各項目標,以求有效減少海洋廢棄物之產生,並降低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生態之衝擊。
《全球塑膠公約》8月重啟談判,台灣限塑要延5年
《全球塑膠公約》於11月25日在釜山展開第5次談判會議,目標是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規範,以終結塑膠汙染。環境部預計2035年全面禁塑,包括購物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等四大項一次性塑膠用品,且會加入更多的塑膠品項,例如網購大量增加的塑膠包材。
只是原本這道全面禁塑的目標,由2030年延至2035年,讓不少環團批評政策目標一延再延,政府似乎無法拿出決心和魄力,就算延五年也都不會達標。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陳瑞賓說,政策的推動是一門「社會溝通」,也是一門專業,過往社會溝通的力量在於媒體,但現在在流量引導下高於政策的推動效果,也讓目的容易被混淆。

曾子郡認為,對於環境部來說,政策的推動最大的困難度來自於民間、企業的輿論力量。她舉今年初元旦起,旅宿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的政策來說,雖然在事前環境部已做過調查,其實高達9成民眾是接受這樣的政策,但實際上路後,卻還是收到不少的輿論批評。環境部的壓力來自民間接受度,而並非減塑政策還能加強什麼,環境部準備好了,但民眾準備好了嗎?
更多其他完整報導,請點以下連結TVBS GOOD:




